參賽規則

斯瓦西里語Swahili,被至少4個非洲國家廣泛使用的語言,不僅是非洲聯盟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,更是肯尼亞的國家官方語言之一。

??Credit: @dookphoto_ via IG

公元6世紀甚至更早前,阿拉伯人、亞洲人、葡萄牙人和英國人陸續在非洲東海岸展開貿易活動。他們不僅將本國的商品和美食帶到了這里,更將自己的文化融入到了當地人的生活中。

??Credit: @rhinoafrica via IG

這種當地語言和外來語言的融合,最終帶來了肯尼亞真正獨特文化之一——斯瓦西里海岸文化。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,斯瓦西里文化和語言逐漸成為了肯尼亞當地人,尤其是Z世代日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??Credit: @itsmesubhash via IG

直到今日,你可能不會意識到,一些平日熟悉的詞匯和歌曲,都能讓人聯想到斯瓦西里和神奇的肯尼亞。我們挑選了3個這樣的例子和一些常用的旅行詞語,帶你從中一窺肯尼亞的歷史與文化。

作為便捷的瀏覽器,Safari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。但你知道嗎?它是地地道道的“非洲籍”,來源于斯瓦西里詞匯,最初的指的是人們為了遷徙、貿易等而必須進行的長途旅行。

??Credit: @tyanndupontartiste via IG

直到19世紀晚期,歐洲人追隨著非洲五霸的足跡來到馬賽馬拉,駕車穿行于平坦的大草原,觀賞百萬角馬大軍橫渡洶涌的馬拉河,Safari第一次以“巡游”的意思出現在了英語中。

??Credit: @agpfoto via IG

后來這個充滿自由意味的詞被用來命名瀏覽器,成為互聯網時代人們打開世界之窗的工具之一,這才將現代科技和斯瓦西里語徹底聯系在了一起。

??Credit: @paulsgoldstein via IG

Hakuna Matata可能是全球流傳最廣泛、掌握人數最多的斯瓦西里語了。這句本意為“沒有問題、沒有煩惱“的短語,反復出現在迪士尼動畫《獅子王》的插曲中。相信每當歡快的旋律響起,都能帶你回到廣闊的稀樹草原。

??Credit: @Dave Brett via Youtube

▲馬賽馬拉當地部落歡迎舞蹈

除了這首音樂,電影中可愛的動物們也令人印象深刻,它們的名字也大多來源于斯瓦西里語。比如小獅王辛巴Simba,其本意就是“獅子”;辛巴的母親Sarabi,意為“幻景”;山魈巫師的名字Rafiki意為“朋友”;疣豬彭彭Pumbaa,則意為“機智”。

??Credit: @paraschandaria via IG

音樂界也少不了斯瓦西里語的影子,比如日本女歌手小野麗莎的情歌《Malaika》,任誰聽到“Malaika, Nakupenda(我的天使,我愛你)”,都會治愈力滿級吧。

??Credit: @andreas.fox.safaris via IG

曾經獲得了格萊美最佳器樂、聲樂編排獎的《Baba Yetu》,源自斯瓦西里文化中的祈禱歌。這首由美國華裔音樂家創作的歌,被用作游戲《文明4》的主題曲,展示著人類文明的壯闊秀美。

??Credit: @pstrjasper via IG

而Beyond樂隊1991年的非洲之行后,黃家駒僅用十分鐘就完成了歌曲《Amani》的前奏。歌詞中的斯瓦西里語“Amani, Nakupenda(和平,我愛你)”,展現的就是人們對和平的期盼和號召。

??Credit: @governorscampcollection via IG

英語和斯瓦西里語都是肯尼亞的官方語言,大部分當地人都能用英語與你流利交流。但若是想要快速融入當地,找到更多旅行樂趣,掌握以下斯瓦西里語詞匯可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??Credit: @timbuktu_travel via IG
Jambo!—你好!
Asante.—謝謝。
Habari?—你好嗎?最近怎么樣?
Muzuri.—我很好,非常棒。(用于回答Habari)
Lala salama.—晚安。

??Credit: @timbuktu_travel via IG

Kwaheri!—再見!
Ni ngapi?—多少錢?
Hio Wi-Fi ni bure?—WiFi是免費連接的嗎?
Ningetaka hii.—我想要這個。
Maji, tafadhali.—我需要喝水,謝謝。

??Credit: @thesfs via IG

如果說語言是文明的窗口,那么斯瓦西里語就是打開肯尼亞大門的鑰匙之一。下次帶著這些有趣的當地詞匯一起暢游肯尼亞吧。